主讲人:宋能超
时 间: 2019年4月16日周二,下午4:10至5:30
地 点: 大礼堂
讲座提纲:宋能超,重点结合自己在第十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捷安杯”轨道领域职业技能大赛的获奖经历,谈工匠精神对自身发展的积极作用。
主讲人简介:
宋能超,我校2012级合肥地铁司机班订单学生,中共党员。2015年9月从我校毕业,后入职合肥轨道交通公司,短短四年,爱学习、爱思考的他业务水平不断提升,已经成长为一名年轻的“老司机”。2018年11月13日,第十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捷安杯”轨道领域职业技能大赛在广州落下帷幕,宋能超以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沉着应战,最终取得团体第四名、个人全国第14名优异成绩,并荣获“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称号。
讲座内容: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很荣幸能被母校邀请来开展关于“工匠精神”的专题讲座活动。首先请允许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叫宋能超,是咱们学校2012级合肥地铁电客车司机1班的学生,现担任合肥轨道电客车队长一职。
我是2015年3月底离开母校从实习到毕业真正踏入社会,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曾经我和你们一样坐在下面听着那些优秀的学长来校给我们开讲座,做分享,当时的我对专业外的东西一无所知,对学长讲的东西充满好奇与敬佩。好奇原来当一名地铁司机需要学习那么多东西,敬佩学长遇事不慌,故障处理随心应手的能力。从那时起在我的心里播撒了一颗匠心的种子,这四年来这颗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正是学长们的分享与教导给予我方向与动力,今天我也站在这里将我的经验与收获分享于你们。这是一种“传递”,我们一届一届的学子们从学校毕业,带着对学校的感谢与感恩回馈学校,将心得,感悟,经验再次分享给大家,这样一种“传帮带”的感染力和责任的传递,正是一种“工匠精神”的“传承”
谈起“工匠精神”同学们可能觉得他离我们很远,是可遇不可求的,是那些大师的写照,但其实我心中的工匠精神不是这样的,我认为它代表的是一种信念与追求,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可追求的东西,只是看我们愿不愿意如此去做。
工匠,早先是指从事手工活动的群体。为工匠者,必静其心,细其意,专于行,略于身外,乃成事业也。如今,工匠早已不局限于手工业群体,他们散布于各行各业,但他们身上,无不散发着浓厚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专注,是细心,是认真。更是一种忽略身外事物而把工作求精求秒的精神。正如钳工高级技师宁展允,手工研磨精度极高,结构复杂的零件,十年如一日,从未出现任何差错。
“播撒匠心的种子”
这是我合肥地铁司机的制服,今天的课我觉得他是我人生重要的一课,更是难忘的一课,所以我必须要穿着我为以自豪的衣服来给你们上课,正如6年前第一次穿上我的校服一样,同学们,今天你穿着校服行走在校园里,你就应该以它为骄傲,当担起你的责任,完成好你的任务。
母校提供了我们丰富的学习资源,它不断提高我们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扩展我们的视野.......至今安全行驶6万多公里未发生一起人为失误造成的事件,并于2017年5月成功避免一起列车进入无电区事件,防止重大事件的发生,得到中心通报表扬。
每一次的实操练习都是自我的锻炼与提高,曾经在搓铁时手被磨出血泡过、在焊接线路时被电焊铁烫伤过、在练习驾驶时被老师严厉的训斥过,但是我们都没有放弃,坚持着做下去,当一个个成品展现在你的眼前时,你会觉得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应该的,正这是一种工匠精神的体现。
守住工匠精神,首先要“定平内外之分。”就是无论身外发生什么困难阻碍,都不能放弃工匠传统,坚持,恒久。毕加索生前未名,没有金钱,没有爱情的日子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穷愁潦倒,极度困难之境,他没有放弃作画,他以自己作鲜血,尽情挥洒在镀着光辉的画布上,他的坚持与努力,如向日葵一般明亮和倔强,终于照亮了欧洲画坛成为至今难以企及的现代派明星。正如他所说的“我无穷的作画,是在追求无穷的美。”他以画作,充分展现了典型的坚持的工匠精神。守住工匠精神,其次要静心,专注做事。
担当:担任着什么角色就要挑起此重担,能吃苦、能耐劳、能付出(双节棍练习无数个夜晚、无数次汗流浃背、无数次打坏手机、无数次流血)
交流: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只有交流才能相知、互进、成长。
责任:你拥有这个技能就应担任起这个圈子的责任,带领他们、引领他们、让更多的人参与让更多的人谋福利。
辛苦的付出只是会有回报的,每一首歌都有着它的故事,每一张照片都有着他的回忆、而每一张奖状的背后都有着他的付出与感悟。很荣幸于2014年3月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而遗憾没有获得校“优秀共产党员”
追寻匠心的脚步
广州让我见识什么叫大客流、什么叫应急组织、什么叫纪律、什么叫规章制度。。。。而苏州的辛苦付出让我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与养成了良好学习、工作习惯,并在每次的考试中都是前几名的优异成绩,这些都是心酸的回忆“此时培训不亚于高考”“拼搏到无能为力,坚持到感动自己”。
“建章立制”所有的东西必须按章来做,“眼到、手到、口到、心到”,一天1900多次手指口呼,这是对理想的信念与追求,这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2016年5月—2017年8月担任班组安全员一职,协助开展各类班组安全活动。
组织班组活动,提高大家凝聚力。参与党建文化,提高自身党性修养。这张照片拍于2016年12月,那时合肥下大暴雪,我们没有一人请假、迟到,我们训练了一下午,留下了这张宝贵的照片。我带了6个徒弟,个个都是班组里的骨干力量,这是一种纪律与信仰的传承。
“小红本”大家休息时,没有白天,没有黑夜的去讨论去推敲去验证,争辩过、红脸过为了是让规章更严谨、更实用、更可靠.....这是乘务人的精神与力量。
积极参与活动,展现自我风采,丰富业务生活。发挥自身特长服务集体,披着合轨的骑着奔跑在环湖的道路上是种自信、更是一种自豪。扎实的驾驶技能与心理素质与应急处置能力使我担任过无数次专业司机的重任,中央团委书记、安徽省委书记、省长、市委书记、交通厅厅长,市团委书记,这是人生中不断的自我锻炼与美好的回忆。“七阶段、九鉴定”一名司机的培养需要9个月的时间。“能开车、会开车、开好车”。
班组成立初期阶段,大家业务技能亟待提升,应急处置经验不足。为了提高大家业务知识水平,确保班组安全工作顺利开展,我经过反复探索与立足现场安全生产,创造出班组特有的“每日行车安全预想”。由班组长或班组安全员结合工作经验,并结合司机工作现场常发生的故障与应急,在班前一天制作完成“每日行车安全预想”并发至班组群里,员工自行下载查看并学习,班组利用交班会时间进行集体学习、分析、讨论。一方面,班组长和班组安全员主动去整理、汇总安全技能知识与行车经验,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加强大家安全意识与业务技能,极大地减少了人为失误给现场带来的安全隐患。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班组安全生产天数一直稳定增长,截止2019年4月16日,班组安全生产996天。
善于总结、善于创新,将事件简单化,系统化、科学化,并于学习、并于发现、并于管理。
随着行车经验的丰富,我发现技术规章文本的内容需要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特别是涉及到故障处理与联控用语方面,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指导司机处理故障,同时也是保障安全运营的基石。为了优化故障处理的流程的合理性和实效性,他通过实际操作一遍又一遍地去推敲,找专业的车辆和通号技术人员进行请教与探讨,并征求司机的意见。经过反复讨论和推敲,终于形成定稿。为了方便司机在处理故障时查阅,提高排故效率,规章以一本本活页册的形式,发放到每一个司机的手里。
天梯一出,分秒力争,高下立见。2018年1月起,乘务中心组织进行“天梯榜,手时者”活动,“手时者”顾名思义就是手动驾驶运行时,各站到站时间完全与ATS运行图吻合,全程正点。这是一项非常考验司机手动驾驶技能与应急处理能力的活动,从天梯开榜我就抓住每一次冲榜的机会,熟悉区间限速点、熟练驾驶列车、正点到站正点发车,每一点都那么重要,每一点都是个挑战,我曾经因为一个站的延误最终导致冲榜失败,冲榜的过程是个精力超高度集中的时段,是个大脑快速运行的时段,更是个心理无比冲击的时刻。经过一次次突破与总结,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获得了2月到6月连续5个月的“手时者”,取得了国赛入场卷。
7月国赛组委会下发比赛方案,乘务中心为选取最合适最优秀的人员组织一场一二中心联合技术比武,参加比武人员先是在班组选拔而出,在参加联合比武,比武项目分理论与实操并参照“捷安杯”国赛相关规则。“天梯榜”使我已经获得国赛参赛资格,但我不甘平凡,想通过联合比武获取资格,我和所有选手一样通过班组选拔参加比武。理论考试、试车线手动驾驶、列车救援我认真对待每一场比赛,最终取得三项第一总分第一的成绩,同其他5名同事入选国赛小组。
第十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捷安杯”城市轨道列车司机(职业组)职业技能大赛是国家级一类竞赛,也是城市轨道列车司机行业最高级别赛事。他是轨道行业的“奥运会”。
通过联合技术比武最终选拔出6名业务技能扎实、心理素质过硬、作业标准规范的选手成立国赛小组,同时成立教练组于刚峰、杨建宇进行备战国赛训练。本次“捷安杯”国赛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司机组比赛项目主要有理论考试、试车线手动驾驶、模拟驾驶器故障处理、救援连挂四个项目组成,教练组对比赛方案进行深刻解读,制定一套系统化的训练方案。
(一)理论训练
600题知识它覆盖众多规章文本,但是没有一题是我们学过的,我们只能结合实际一题一题去理解去背,为了将这600题吃透,我将它们打印成一张张纸装在口袋里,那些日子里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将它们从口袋里拿出来看看。后来我们为了熟悉考试时的情景,在手机上下载APP来练习,不管走到哪只要有空闲的时间我们就会打开手机像看电子书一样盯着手机屏幕嘴里还时不时说些什么,因为这样我不只一次被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30%,所以理论考试我们必须要拿满分,不能错过任何一题。每天训练前第一件事就是做两张试卷,而且必须满分。那些日子里我不知道打印了多少张纸,不知道刷了多次题。至今我对那些题记忆犹新。
(二)试车线手动驾驶训练
手动驾驶是我最大的强项,但面对大赛组委会制定的一个个苛刻规定让我很是头疼,我必须一个个去克服。我们不仅仅要有较强的速度感还要有完美的精准度与时间观念。这次的试车线手动驾驶考试地点在广州8号线,他们的试车线在露天,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我们只能在二号线进行手动驾驶练习,制定、安装停车标,采用水平仪与激光笔测精准度,制定打分表,为了更好的适应各种环境,我们会选择在夜晚、在小雨天、在大雨天、在起风时等各种不利环境进行练习、考试,为了就是熟悉环境提高技能磨炼我们的心智。还记得有一次我们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很好的对标,但是不久这种方法就被教练员们列为“失格项”因为比赛的车是A2型国产老车,而我们用的是B2型车,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车,我们不能依赖一种方法,我们要熟悉各种方法,会适应各种车型。从一号线车辆段到二号线车辆段有将近40公里的路程,我们无数次在这两点之间奔走。无数次考试、一个个数据、一个个总结使我对速度、对时间、对精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模拟驾驶器故障处理训练
模拟驾驶器是对列车故障和应急预案的考试,考试采用从18个故障处理随机抽两个和8个应急预案抽一个组合的方式,这是一个随机组合,一共有无数种方式,而大赛指定模拟驾驶器为郑州捷安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列车模拟器。由于我们公司没有这种模拟驾驶器,我们只能借用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设备进行训练,但是他们也有学生参加学生组比赛,我们只能利用他们休息时间去练习,因此安交院夜晚与凌晨的校园我们是熟悉的。故障处理与应急预案和我们合肥的完全不同,因此我们只能将合肥的东西完全抛出全心全意投入国赛中去,还记得一开始时我经常做着做着跑到合肥的规章文本上。为了将26个故障与应急熟悉背下,老婆进入产房在外面等待的时候我手里还拿着国赛方案在那背着。8月的合肥是那么的热,安交院模拟驾驶又没有空调,我们几个大男人光着膀子在那练习,为了不错,我们相互配合互相找问题,拍下视频一点一点分析,我们最终做到联控用语一字不错,标准化标准到位,甚至站立时都采用军姿。在最后的一个月里一份500分的模拟卷,我可以每次满分。
两列车连挂肯定会产生冲动值与晃动,但在大赛方案中要求列车连挂时冲动值不能大于4级,4级是多少?我们如何测量级数?这一个个问题困扰着我们,一开始我们没有设备只能自己通过平衡杆来测量来判断,一次次连挂,一个个数据,一个个总结,制定一个个方案。技术的突破总是需要不断的去努力,列车以零点几速度运行,这个在平时根本不敢相信,但是最终我做到了。列车连挂后推进对标考验的是你对速度的控制,更是彼此之间很好的默契,还记得为了提高彼此之间的默契,我和我的搭档在那训练的时间里,一起睡觉、一起吃饭、一起背书……以前觉得不可能的事,最终我们做到了,用我们的话说就是“钩响车不动”列车以1级的冲动值连挂上了。
在这100多天半封闭式训练中,刻苦训练。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错过了老婆的生日、儿子满月、好朋友大婚等一个个重要的日子,但却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技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通过一次次总结、分析和检验,我实现了列车对标以毫米为单位的精度,列车联挂以一级的冲击力完成撞钩等突破,这也是公司值得铭记和赞扬的突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比赛中,我获得了团体第四名、个人全国第14名的好成绩,荣获“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称号。
到现在回顾起来他们仿佛都已从苦涩化为甜蜜,而再回首忆起和伙伴们并肩作战的情景时,又或是忆起自己穿着合轨制服代表公司、代表安徽、代表合肥与全国各地的同行们角逐时的画面,更是觉得无比的怀念和幸福。
我想这应该也是一种匠心,来自拼搏的这整个过程以及奋战的每一个瞬间。
“青春无悔,筑梦合轨”----这早已成为我的座右铭。从青涩的学生蜕变为一名优秀的合轨“老司机”,我同合肥轨道一同成长,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爱岗敬业精神的无限追求。
静下心来,克服外物喧嚣,专注的,仔细的做好本职工作,也可谓“工匠”。当今时代的喧闹沉浮之中,太需要如此一种沉静的“工匠精神”了,做一个工匠,就如同在繁华红尘中做一颗最自然质朴的大树,扎根于地,顶立于天,默然生长,把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现场照片:
© Copyright 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湖北铁道运输职业学院(武汉铁路技师学院)公共课部(思政中心) 版权所有 鄂ICP备030193